中文EN

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集团新闻  >  【媒体聚焦】老厂迁新址,9年实现V型反转

【媒体聚焦】老厂迁新址,9年实现V型反转

发布时间:2011-8-25点击数量:3892次

   新商报在2011年8月16日11版中,以“老厂迁新址,9年实现V型反转”为标题对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进行了报道。原文转载如下:
   穿越一路雾色,车子缓缓驶进厂区。绿树环映之间,一栋栋简朴且具有古典韵味的老式筒子楼跃然眼中。建筑无声,但是却足以昭示历史,这就是现在的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(原国营五二三厂),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,这座涌现出“中国保尔”吴运铎、“党的好女儿”赵桂兰、曾为淮海战役乃至抗美援朝输送炮弹的工厂,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几经沉浮,到如今正以一种全新姿态走向前方。不过,老厂区即将成为永久的记忆,保税区新厂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完成最后设备安装调试,不久的将来,宝原核设备将完成整体升级改造,搬迁到一个全新的“阵地”,去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。
   军转民,一次华丽的转型
   1979年,国营五二三厂成功实现军转民。这家曾为“两弹一艇”研制过多种部件的国营工厂,凭借着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配备,迅速从军工企业转向锅炉、压力容器、罐车、金库门、泥浆泵、民用液化气罐等民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。
   转型之后,五二三厂一路成就斐然,他们是国内最早取得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资质的企业之一;他们曾为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提供了大约200余种、上千台设备。上世纪80年代,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二三厂似乎走得相对顺利,企业也被誉为“中直企业军转民的典范”。而顺利之中同样埋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——工厂启动了“三大工程”建设,建设5000吨级自有码头、热电厂和重型容器车间。但除了码头让企业受益至今之外,另外两项工程都未能收到预期效果,这为后来企业的困顿埋下了伏笔。
   十年间,从辉煌沦落沉寂
   1992年开始,五二三厂进入了低谷期。纵然当年其压力容器获得了美国ASME认证,纵然两年后核聚变研究装置“环流一号”竣工并于1995年通过了国家验收,纵然其产品质量一如既往地领先同行业水平,但所有的辉煌都无法掩盖企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欠缺,这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入下坡路。
   当时,军工产品已经停止生产,民用产品因经营方针、战略定位、管理体制等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,这个当年让多少人仰慕的老字号的军工企业开始被同行挤压,仅注重质量而缺少了效率与竞争的意识,导致市场萎缩。原有的核电技术优势,因企业方向原因派不上用场。职工人数近3万人,这曾是这座花园式企业的骄傲,但此刻却变成沉重的包袱。
   五二三厂一度面临职工开不出工资、人才外流的尴尬地步,改变是必须的了,但路在何方?1999年,五二三厂亏损达2亿多元,被中国核工业集团确定为首批军工破产企业,但在破产的资产变现过程中,却没有企业愿意接受,破产就不了了之。无奈之余,中核集团注资改制,五二三厂更名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。
   逢机遇,老国企重获新生
   从1999年到2003年,国内整个核电市场不景气,宝原公司产品的订单数量也不断减少。到2003年,企业累计亏损近4000万元,拖欠工资高达6000余万元。
   2003年,由辽宁省机械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辽机集团”)承债式重组大连宝原。消沉了太久的大连宝原公司终于迎来转机——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市场开发的力度和技术改造的提升,被辽机集团兼并当年,宝原的销售收入和职工工资实现翻番。今天,宝原已经成为中国核电站国产化设备研制的主力军。如今中国在役、在建的30多座核电站都有使用其产品。
   2009年,宝原被确定为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成员单位;2011年3月,其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并就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产化研发立项攻关。不仅如此,宝原还在石油化工、煤化工、纺织、冶金、有色金属等行业工程中提供了大量高、精、尖设备,产品制造水平均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,获得广泛的市场声誉。今年10月,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将全部搬迁至保税区,改变工厂过去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现状。与此同时,在辽机集团支持下,宝原公司实现公司跨跃式发展,公司计划2015年上市,届时销售收入将达15亿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商报原刊图样
<>